12月7日,实验初中、朝阳中学与江阴初级中学举办了三校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共享精彩课堂 促进课程理解”。四个学科的年青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分享了对教学的理解、对课堂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天的活动也吸引了苏州兄弟学校观摩,江阴年青教师跟岗学习团也参加了听课。
室外冬雨瑟瑟,室内春意浓浓,年青教师的课堂精彩丰呈,各有出色之处,真可谓“三人行,必可互为师也”。让我们来听听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的感想吧!
开课教师栾燕:
六次试讲,六次修改,每一次都凝聚了语文组团队的支持,谢谢有你们。
集体备课,精打细磨,谢谢我的教研组,给了我一次突破自我的机会。
同课异构,三校联合。每位老师都是一面镜子,以人照镜,切磋共进。
工作十年,还是第一次公开课要面对自己最不擅长的说明文体,教研组长沈帆老师鼓励我勇敢面对,勇敢尝试,甚至连同开课前一晚,一同陪我磨课到深夜。
于是在这节课上,我做到了:
一、努力构建诗意课堂,营造浓浓诗情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代表作,被誉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是“昆虫世界的史诗”,法布尔其人也被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所以,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我以自拟小诗《蝉,知了》前半首导入,引出蝉的一生的生长发展。以《蝉,知了》小诗的后半首总结,概括蝉的精神,法布尔的精神给我们的感悟。课堂其间,我也使用泰戈尔的诗来点评同学们的发言,来总结课堂的收获。同时也请学生以三行小诗的方式来写一写自己的“知了”心得。诗歌课程是我们学校的重点课程,渗透在了日常教学、生活的过程中。所以,课堂设计中,我尽量突出这样的“诗”味。
二、期待以点带面,激发阅读兴趣
《昆虫记》是八年级上册必读名著,《蝉》选自《昆虫记》。《昆虫记》不仅仅是一本科普知识读物,为我们打开了揭秘昆虫世界的一扇窗,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法布尔其人的一部自传。是一部带有温度的科普书籍。所以,在课堂设计中,我又加入了《昆虫记》里的相关句子的补充,加入了关于法布尔的补充介绍。希望能通过《蝉》一文,以点带面,激发同学阅读名著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板块,把教学重点融入情境,一、跟着法布尔学观察------了解蝉的一生,这里梳理蝉的生长发展,探究说明顺序,来体现说明文的科学与严谨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探究,从独立思考到小组智慧分享;二、跟着法布尔学语言-----赏析蝉的一点,立足说明文语言来感受法布尔对蝉的非凡的感情,来体现说明文的生动性;三、跟着法布尔学精神——写在蝉之外,借助补充材料,更深层次来感受法布尔的精神,自创三行小诗,来说一说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引领。
整节课堂从法布尔对蝉的俯视到平视和仰视,情感逐步升华,逐渐深入;从蝉到法布尔,从法布尔回归我们自身,学以其蝉,感以其人,为我所用。
这是诗歌课程渗透在说明文文体中的一次探索,谢谢评课组以“美”字为誉,给我满满的动力。学海无涯,满载着尝试与思考,我将继续出发。
听课教师郑洁:
作为刚刚进入实雁大家庭的新雁子,我有幸参加这次活动,令我受益匪浅。
围绕提高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本次联合教研活动主要是同课异构,即语、数、英、物学科中分别对七年级或八年级的某一课时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身为英语教师,我参与了同组蒋毅嘉老师的磨课和说课,也真正体会到“打磨”一堂好课有多么的不容易。前天晚上,我扮演学生,陪着蒋老师将课梳理了不下五遍,直到睡觉前,蒋老师还在用笔记录模拟上课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第二天正式上课果真蒋老师发挥的特别稳定,即使中间出现了一点小插曲,投影设备不熟练,但丝毫不影响整堂课的有序展开,各个环节层层铺垫,时间把控也非常到位,得到其他同学科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其他课程也开展的很精彩,栾燕老师,薛鴻究老师和陆健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充满活力的课堂体验,特别是陆老师,他将学生带出教室,来到走廊上一起进行物理实验,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学习兴趣。下午,各学科还分别进行了三校联合评课,让我真正见识到了集体的智慧。在思维碰撞中,经验丰富的老师们都认真的对三所学校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进行指导和评析,使我认识到原来简单的一堂课可以设计出如此多的精彩环节,环环相扣。最后,大家有幸一起聆听了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的讲座,殷涛校长带着大家探讨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用他那诗一般的语言给所有教师们带来了一次温暖的交流,提醒大家要保持热情,不忘初心。
回程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真正地长了见识,明白打磨好一堂优秀课程是如此不易,可能真的要花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反复咀嚼才能成就那四十五分钟。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希望自己能抓紧步伐,多向老教师们请教,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迅速让自己成长起来。
文稿:栾燕、郑洁
摄影:张海燕
审核:张海燕
编辑:王静